其他
欧洲系列 — “第二次布匿战争”之马其顿的“见机而动”
基于地缘结构、文明背景的不同,任何人要想在爱琴海地区建立真正的“帝国”,都是非常困难的,以马其顿王国故地为核心的“安提柯王朝”所建立的统治权,更像是一种王权和霸权的结合体。其在地缘政治上的表现,就是在希腊半岛南部,以及安提柯王朝视为当然势力范围的小亚细亚半岛沿海(爱琴海),充斥着许多独立的城邦。而将这些独立城邦纳入势力范围甚至领土,就成为了马其顿人永恒的任务。在罗马与迦太基的战争爆发之前,希腊半岛上就又进行过这样一场战争(公元前220年——217年,同盟者战争)。
尽管在这一次挑战后,马其顿还是和南部那些反抗其霸权的城邦联盟完成了和解,维系了马其顿人在爱琴海地区的霸主地位。但马其顿人其实明白这种霸权是极其不稳定的,那些习惯于保持独立状态的城邦,随时都在等待机会恢复完全独立的状态。事实上,即使是亚历山大和他的父亲腓力二世整合希腊世界时,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而亚历山大的解决之道,就是为所有希腊人找一个共同的敌人。
可以这样说,如果亚历山大不对波斯发起远征的话,也同样会被希腊本土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搞的焦头烂额。他的成功也让当下马其顿王国的统治者看到了希望,如果能够为全体希腊人塑造一个共同的敌人并且击败它,那么希腊人的注意力就不会停留在内部斗争上了。问题是,这个敌人是谁呢?由于亚历山大的征服,整个波斯帝国的遗产都已经进入了希腊化时代。尽管继业者以及他们后代之间的博弈一直没有停息,马其顿也的确可以对东方发起一场战争,但这些系出同门的对手,却并不能帮助马其顿达到矛盾外移的目的。真想学习亚历山大的话,就必须在希腊世界之外找到一个对手。
很显然,在西地中海崛起的罗马就是这样一个理想的对手。不过与波斯人试图入侵希腊不同,罗马一直忙于整合西地中海,并没有对希腊半岛造成现实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说服全体希腊人集合在自己旗帜下,并且与一个强大的敌人作战有些困难。当然,从地缘政治关系上看,罗马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威胁到希腊世界的安全。在马其顿通过战争、外交手段再一次确立自己在希腊半岛的霸主地位时,罗马不是正好征服了“伊利里亚”吗?(公元前219年)。
虽然位于亚得里亚海沿岸的“伊利里亚”板块,严格说并不能算是希腊世界的一员,罗马对伊利里亚的征服,也只是因为伊利里亚人的海盗行为严重影响了亚得里亚海的航行安全,但对于马其顿和整个希腊世界来说,罗马跨海登陆巴尔干半岛也的确可以视为一个危险的地缘信号。谁又敢保证,罗马在完全解决掉迦太基之后,不会试图向希腊半岛及整个东地中海扩张呢?(事实上,罗马后来也的确这样做了)。至于这个危险当下到底有多大,那就见仁见智了,最起码马其顿希望全体希腊人和它的想法一样。
与罗马为敌的理由到底充不充分是一回事,有没有这个实力是另一回事。亚历山大之所以能够挑战貌似强大的波斯,是因为波斯当时已经在走下坡路,内部割据情况严重。至于罗马现在所处的阶段,看起来正是强盛的上升期。不过汉尼拔的远征,却刺破了罗马强大的外衣,让那些罗马潜在的对手看到了希望。如果说坎尼战役之前,马其顿人还只是密切关于意大利战场动态,并初步有与汉尼拔结盟意向的话,那么让罗马遭受空前损失的坎尼会战,则足以让马其顿人认为机会到来了。
以伊利里亚的地理位置(可参看《罗马共和国地缘结构图》),以及马其顿军队的军事特点来看,马其顿军队出征伊利里亚最有可能采取的线路,应该是从陆地翻越品都斯山脉北部。然而最终代表希腊世界出征的马其顿国王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反其道行之,耗费大量资源组织了一支由百艘小型战舰组成的舰队。公元前216年夏天,马其顿人和与汉尼拔正式达成同盟协议之后,派出海军向南绕过伯罗奔尼撒半岛,由海路攻击罗马控制下的伊利里亚。这场发生在马其顿与罗马之间的战争,史称“第一次马其顿战争”。
从路线的选择也可以看出,马其顿人的战略目的决不仅仅在于伊利里亚。既然罗马看起来已经被汉尼拔打成重伤,那么马其顿人把自己的战略目标定在登陆意大利半岛,或者说完成皮洛士未竞的事业,就不是空中楼阁了。鉴于做到这一切,需要跨越的是一片海(亚得里亚海),而不是一道狭窄的海峡(达达尼尔海峡),拥有一支海军是十分有必要的。至于迦太基人的态度倒是不用担心,汉尼拔的目的本来就是在意大利半岛制造群雄并举的乱像,也正担心意大利本土没有足够强势的核心力量来平衡罗马,如果希腊半岛愿意来承担这一切,正是求之不得的事。